畅杨杨,全国青联委员,作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孟津剪纸最年轻的传承人,90后的他在一众非遗传承人中显得有些“特别”。
面对老一代剪纸人的逐渐退场和传承断代,尚未及而立之年的畅杨杨,在传承非遗之路上,隐隐显现出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焦虑。
畅杨杨在创作中追梦,弃工从剪 回家剪纸
在以90后孟津剪纸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被广为关注前,畅杨杨只是一名普通的、喜欢剪纸的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直到今天,人们还是会对畅杨杨十年前那个命运转折点感到好奇。
那一年,19岁的畅杨杨白天在深圳某工厂的流水线上做着简单重复的工作,晚上和一同南下的同乡共住六人间宿舍。
晚上六点下班后,工友们常会结伴出去逛街、打游戏。畅杨杨不同,他一下班就钻回宿舍,把红色的纸张铺在床上,趴着剪纸。剪纸是他自小的爱好,也是他长期以来的精神寄托,从中得到的快乐可以短暂地抵消钢筋森林和机械劳作带来的焦虑感。
一次在网上检索“剪纸”时,畅杨杨看到中国年俗剪纸大赛正在征集作品。上学时就爱参加剪纸大赛也获过不少奖的畅杨杨,萌生了参赛的想法。一个多月的时间,他每晚剪上三四小时,把记忆中的年俗纷纷呈现于纸上,最终交上作品《洛阳年俗——孟津篇》。
大半年后,当畅杨杨几乎忘记了这回事儿时,获得铜奖的信息忽至。及至奔赴太原参加颁奖仪式,并在现场结识大批剪纸非遗传承人,作为现场最年轻的获奖者,畅杨杨突然觉得也许剪纸可以成为一生的事业。
领奖月余后,畅杨杨给母亲打电话表示想回家专心剪纸。但勤勤恳恳、一生守着家中几亩田地的父母怎能答应?博弈的结果是畅杨杨暂且回到郑州找了一份销售工作,租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屋子,但剪纸的功夫始终没停。房东曾看到出租屋墙面贴满的或红或白的剪纸作品时,被吓了一跳:“你这个小伙子弄啥嘞?”
没过两个月,畅杨杨的作品《河南民间绣样——窗帷子·麒麟送子》获得中国四花剪纸大赛金奖。这次获奖给了畅杨杨充足的勇气,他不再迟疑,立即收拾好行李,径直回家去。
畅杨杨作品《河南民间绣样——窗帷子·麒麟送子》
申遗,四处寻访 传承剪纸文化
疫情之前,畅杨杨在国内外都有很多交流活动,最近一次出国是2019年底到菲律宾为自己的展览站台。但在2011年之前,孟津剪纸还未被列入非遗名录,没有“官方身份”,尚处于媒体和市场“无人问津”的状态。
改变是从畅杨杨开始的。
刚回家的那两年,除了农忙时帮衬父母,大多数时候,畅杨杨都把自己关在二楼的房间里闷头剪纸,一剪就是十几小时。不剪纸时,他就骑着摩托车在不同的村子里转悠,寻找老一辈剪纸人,听他们的经验、收集他们的资料和作品。
“那个老太太可厉害了,你随便说个啥她都能立刻剪出来,不过老太太已经不在了。”在寻访中,畅杨杨时不时就会听到类似的话。
而在孟津,人过世不仅意味着个人经验的消失,也意味着个人物品的消失。老一辈的习俗是,人一旦过世,就要把他生前的物品都烧掉,自然也包括老剪纸人所有的剪纸作品。
2009年,启蒙畅杨杨剪纸的奶奶过世,等畅杨杨从深圳赶回家,奶奶的一切物品都已焚烧干净,奶奶生前的剪纸作品也未能留下。
听了也经历了太多遗憾的故事,畅杨杨越来越想申请非遗,他要追赶老人们的时间。在反复咨询之前认识的非遗传承人之后,他开始集中收集相关资料。
关于孟津剪纸的介绍并没有官方内容,畅杨杨就自己写,一切从零开始;同时他继续参与不同的全国性剪纸大赛,不断获奖。“如果只有一个铜奖,怎么能有说服力呢?你的申请怎么能让人重视呢?”
2011年,畅杨杨申报孟津剪纸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再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到2015年,孟津剪纸被列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畅杨杨作品《白蛇传》获得“白蛇传传说”全国剪纸邀请赛铜剪刀奖
畅杨杨作品《白蛇传》
创新,巧想灵思 “剪从天上来”
“剪从天上来”是畅杨杨的微信名后缀,意思是:“思想创意来自天、来自自然。”
要剪自己的生活,这是畅杨杨剪纸的标准。畅杨杨的生活,最本源的就是少时关于田野、关于自然、关于民俗的记忆。
所以畅杨杨剪金奖作品《家住黄河南》《大河之南》时剪得酣畅淋漓,从农耕到城市,从白马寺到少林寺,从豫剧到曲剧,从婚丧到嫁娶,从仓颉造字到黄帝铸鼎,那些鲜活地存在于脑海中的生活画面以及少时听到的各种故事跃然纸上,并且,为了表现出历史和文化的庄重与深厚,畅杨杨没有选择常规的红色纸,而是选择了黑色纸。
畅杨杨作品《大河之南》获得“我们的中国梦·大黄河·风情陕州”全国剪纸大赛金奖
畅杨杨作品《大河之南》
反法西斯抗日战争70周年的时候,畅杨杨不剪成就,不剪发展,不剪那段岁月里的英勇,而是用薄薄的纸张去承载南京大屠杀中的血与泪,呈现出一个青年对于历史的思索和关怀。
那张作品,畅杨杨整体上也选择了黑色纸,黑色下面有红色与黄色,意味着红色鲜血浸在黄色的土地中。这张后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剪纸大赛上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当时只花了畅杨杨两三小时。
畅杨杨作品《南京大屠杀》
“敢剪!”出去参赛和交流时,总有老一辈的剪纸非遗传承人这样评价畅杨杨。“不要急,老师们也提醒我,很多生活的灵感是要靠自己一点点积累增长的,是会伴随我们的成长而逐渐产生的。”
传承,下个十年 寻找校园传承人
如今畅杨杨在洛阳开了三家工作室,其中一家主要进行作品销售,最高时一个月可入账四五万,去年畅杨杨还付了100多平方米房子的首付。孟津剪纸有了官方认证,自己的生存问题也得以解决,现在的畅杨杨希望自己能为孟津剪纸的传承出更多力。
“我现在已经29岁了。20岁的时候我还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且现在孟津剪纸也已经被列入省级非遗了。现在我想要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让这个项目在这个地区推广出去,扎根下来。”
眼下他迫切需要能够并肩同行的青年,但孟津剪纸还没有与他同龄的传承者。而在他看来,大学生是最具可能性和创造力的群体,因此,在任何场合,畅杨杨一见到大学的校领导,就主动提出开展长期深度合作。这是下一个十年,畅杨杨把孟津剪纸推向新高点的突破口。
正值洛阳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机遇期,一个城市不能没有自己的特色文化,非遗传承更是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亡。因此畅杨杨多方联系,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河科大作为第一个回应方,畅杨杨十分重视这次合作。在工作室里,每写几句介绍材料,畅杨杨就凑近电脑屏幕,把刚敲出来的字一个个读出来。他笑称自己没上过大学,担心写出来的材料不够好。
但能不能做成、做成之后又能走到哪一步,畅杨杨不知道,很多事情不是想做就能做到,他只能先尝试。疫情期间,为让更多人了解剪纸,畅杨杨还开了直播,利用新媒体向更多人介绍剪纸。
“我担心到60多岁的时候,就没有力量和精力了。”城市文化建设和非遗传承的路还有很长,他等不及了,他要快。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